廣告是仙丹也可以是毒藥,投放時我們必須了解每一項數據帶來的意思,並且持續針對數據不好的地方進行優化,成效才會慢慢的浮現出來。擁有28億用戶的 Facebook,儼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社群平台,雖然有著變化多端的演算法,但學習門較容易上手,對於想要學習廣告投放的新手,本篇將分享FB廣告平台所有相關資訊!
一、FB廣告投放入門準備:
「廣告投放」簡單來說就是打廣告。Facebook作為台灣最廣為使用的社群媒體,不論是投放FB還是IG廣告,一定要有「FB粉專」並成為管理員才可以開始下廣告。發廣告的同時也必須遵守FB廣告政策,否則可能會導致廣告帳戶被停權。
當然,作為數位行銷常見的工具,FB廣告投放也有大概的步驟:
第一步:擬定廣告預算
第二步:建立行銷活動
第三步:廣告設定
第四步:建立廣告
第五步:A/B TEST
第六步:等待超過24小時
二、FB廣告行銷與收費:
第一步:具體設定轉換目標
首先必須設立明確的轉換目標,才能制定有效的網路行銷策略。
第二步:確定粉絲目標受眾
描繪粉絲輪廓可從性別、年齡、地區、興趣,精準鎖定目標客群。
步驟三:製作貼文素材
對於粉絲專頁而言,內容是吸睛關鍵,擁有同理心從粉絲角度出發,創造出產生共鳴的話題。
步驟四:設定合適發布時間
建議觀察粉絲專頁的洞察報告,觀察合適的發布時段,更能大大提高互動率。
步驟五:觀察數據反覆優化內容
從FB洞察報告觀察貼文成效,經不斷調整後自然能更快達到轉換目標。
FB廣告是以競價系統原則在爭取廣告版位,字面上意思來看就是出價越高你的廣告觸及會越高,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,FB廣告會評價你的「廣告內容」是否為用戶喜愛的內容,來決定你的觸擊人數以及花費高低。
白話說就是你的「廣告內容」越受用戶歡迎,代表你的廣告品質越好,那Facebook就會讓你以便宜的價格去進去廣告的曝光,相反的如果品質越差,廣告費就會越高!那FB網路廣告費用大致分為幾種:
- CPM 每千次曝光成本 / Cost Per Mille
- CPC 每次點擊成本 / Cost Per Click
- CPA 每次行動成本 / Cost Per Action
- CPI 每次安裝成本 / Cost Per Install
- CPV 每次觀看成本 / Cost Per View
- CPL 每次獲取名單成本 / Cost Per Lead
- CPR 每回應成本 / Cost-Per-Responseer View
- CPE 取得接觸為目標 / Cost-Per-Engagement
- CPS 取得銷售為目標 / Cost-Per-Sales
另外,記得善用 「80/20 法則與數據」!將20%的廣告預算佈局新渠道, 80%的廣告預算用於能帶來主要成效的渠道。以Facebook 廣告市場作為例子,早期Instagram尚未風靡全球,其廣告市場就是業主值得嘗試的新渠道。因為新渠道需投入的成本較低,也能撈到不同批渠道的受眾,同時也可以避免受眾因廣告疲乏,而有更好的表現反應。
三、FB廣告行銷策略:
一個成功的品牌,都會將互動、流量、觸及人數、發送訊息、轉換等5個廣告目的分配比重,同步進行。例如,廣告投放出去後觸及的人明明很多,為什麼點擊的人這麼少呢?這可能代表你的廣告素材或是文案不夠吸引人,也可能是你設定的受眾方向錯了,那這時候我們可以做AB測試,我們把最初的素材(以下簡稱為A素材)換一批受眾下去跑,然後做新素材(以下稱為B素材)跑最初的受眾,就可以簡單地做出交叉比對,這就是廣告最長用到的AB測試,也是新手一定要學會的基本操作!
廣告投放後,可以試著列出一個廣告預算表,每個月都要記錄下來,一季可以比對一次績效,還可以用「Facebook Pixel」來追蹤自己的廣告成效,檢視投資報酬率是否有提高,再把表現最好的那個月的圖文素材拿來與其他月做比較,是否在風格還是文案上需要調整,藉此提高廣告分數,才能有效降低做廣告成本。
四、FB名單型廣告的優勢:
「名單型廣告」只要多多利用,就可以應用不同表單內容向潛在消費者索取有價值回饋,當這些用戶對品牌有興趣時,就能取得產品提供的資訊,將潛在用戶分眾。
臉書廣告管理員有兩種,「發送訊息」和「開發潛在客戶」。前者為詢問度、後者為名單型廣告(意指客戶會留下資料)讓你致電給他。我們可以透過名單型廣告找出您商家的潛在顧客,為公司的電子報蒐集訂閱者資料,並且瞭解潛在客戶的興趣和行為,吸引用戶註冊加入您提供的方案。
總之,想讓廣告費用有更有效的發揮,應該先用部分的廣告預算測試受眾反應,再針對數據給出的受眾表現,調整整體的廣告策略後,制定對應的素材內容,才能將整體預算分配到適合的渠道上,打造出優質的廣告吸引消費者的目光!
你也有遇到這些問題但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嗎?歡迎私訊廣告變現家,幫你分析你遇到的狀況該如何正確解決。